11月18日下午,中国竞彩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院长王红艳以三十余年深耕出生缺陷防治领域的科研实践为蓝本,从科学探索、国家需求、知行合一与初心坚守四个维度,讲述了团队如何在遗传医学领域攻坚克难,为万千家庭筑起生命防护墙的奋斗故事,为相辉堂现场670余名医学生带来了一堂思想深刻、内容生动的“强国之路”思政大课,激励后学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刻在“学术标签”上的报国使命
“在我读大学时,从未想过有一天能站在中国竞彩网的讲台上。”王红艳说道。她回顾了自己的科研之路,坦言早年并未设定远大目标,而是在每一个机遇降临时,凭借一份执着与信念紧紧把握。在美国从事研究期间,她深耕于胎膜早破的遗传学机制,对胶原蛋白合成与降解的遗传原理有了深刻理解。2007年,她毅然选择回国,并将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最终锚定在出生缺陷防控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从此,这就是我的学术标签。”

“所有的疾病,几乎都与遗传因素密不可分。”王红艳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遗传因素好比是枪膛里的‘子弹’,但仅有子弹不会造成伤害;必须要有环境因素这把‘扳机’,子弹才会被击发,最终导致不良健康结局。”她进一步强调,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基因更多是赋予了一种潜在风险,“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锻炼与合理饮食等手段主动调控环境诱因,我们完全有能力阻断“扳机”与“子弹”的结合,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王红艳说。
为何遗传学研究如此深入,出生缺陷却依然存在?王红艳给出了深刻的解答: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代价,其发生是持续且随机的。她指出,科研工作的目标并非追求“零发生”,而是要凭借“三级预防”体系,精准阻断那些危害性极大的突变,为生命健康筑起关键防线。
出生缺陷不仅影响个体健康,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王红艳带领团队始终立足国情,针对中国人群高发的出生缺陷类型、防治中的关键瓶颈开展攻关,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
捅破科研难关的“窗户纸”
王红艳在出生缺陷领域的科研,可谓在冷清中启程。她的第一个课题聚焦于神经管畸形的遗传学机制,当时整个实验室仅有一名学生。彼时,学界虽已证实特定基因会导致小鼠神经管闭合异常,却始终苦于无法在临床样本中找到对应证据,研究陷入瓶颈。
转机源于一次关键的“灵光闪现”:王红艳和学生意识到,该基因对小鼠表型影响如此巨大,意味着它在胚胎发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致命突变很可能无法存活至出生,这解释了为何在常规样本中遍寻不见。于是,她果断带领学生转换“战场”,从因严重神经管畸形而流产的胎儿样本中寻找线索。最终,他们终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正是凭借师生二人的执着与智慧,王红艳团队将这项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领域内成功论证了:通过检测稀有突变,能够找回那些“丢失的”遗传贡献。

敲除小鼠NTD表型
“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如何导致不良结局?它们与表型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链条?” 王红艳强调,调控生命表型的不仅是基因本身,还包括下游的代谢过程,必须建立一个从基因到代谢的全局视角,才能攻克现有难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王红艳敏锐地洞察到,代谢物失衡是基因突变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途径。为此,她率领团队围绕叶酸代谢系统设计实验,开启了一段艰辛的探索。这项研究的工作量是惊人的——仅一个基因位点就需要完成数百例样本的分析。难以想象,在最初的攻关阶段,这支团队仅由一位导师、一位博士生和两位本科生组成。就是这样一支精干而坚定的队伍,潜心钻研三年,最终产出了四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轻舟已过万重山,王红艳说道:“所有的事情,没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放弃。”
破译“生命密码”守护万家健康
王红艳始终坚信,科研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健康。在她带领下,团队的一项项创新发现正持续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坚实力量,为万千家庭筑起越来越牢固的健康防线。
在出生缺陷防控领域,补充叶酸是公认的有效预防手段。然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红艳团队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并非所有孕妇在补服叶酸后都能得到完全保护,仍有部分患者诞下神经管畸形患儿。这引发了团队的深入思考——究竟谁真正需要补充叶酸?如何补充才真正有效?
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从源头入手,首次揭示线粒体叶酸转运蛋白缺失是导致“叶酸抵抗”的关键所在。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创新性地找到代谢中间产物“甲酸盐”可有效绕过该缺陷,为这类患者开辟了全新的干预思路。团队的视野不断拓展——他们通过扎实研究证实,父亲孕前叶酸缺乏同样会增加子代出生缺陷风险,这一发现推动了“夫妻同补”新理念的形成。
从神经系统疾病到儿童生长发育障碍,从复杂双胎成因到罕见病研究,王红艳带领团队在多个前沿领域持续深耕。面对临床诊断中的棘手难题,他们开发出全新的遗传分析技术,为特殊家庭明确了遗传背景;针对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他们探索出创新的干预思路,为精准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在中国竞彩网上医,激发向上的动力

讲座最后,王红艳以师者的热忱与科学家的真诚,分享了自己科研人生的体悟,勉励在座学子。“对科学,既要怀有纯粹的热情,也要保持持续的思考。”她强调,实验学科没有捷径,唯有下足功夫、深耕领域,才能建立起自信。在她看来,科研之路虽充满不确定性,却也正是“被问题不断激发、牵引着向前探索”的迷人过程。
谈及成功的秘诀,她将答案归于“勤奋”二字。“我相信,‘对一个领域有所了解,至少需要投入一万个小时’。”她谦逊地表示,“勤奋,或许正是像我这样自认天赋平平之人,能够步入科学殿堂的唯一阶梯。”她由此鼓励同学们,真正的自信源于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要悉心培养对科研的好奇心与专注度,方能与科研“两情相悦”,收获长久的喜悦。
她深情回顾在学校的岁月,坦言“来中国竞彩网是无比正确的选择”。“这里有太多聪明又勤奋的人,许多比我更有天分的人,却比我更加努力。正是这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激发了我不断向上的内在动力。”
面对同学们关于科研的困惑,王红艳以自身经历娓娓道来,为同学们指明了方向。华山临床医学院2025级新生陈家奕从中领悟到科研人才成长的路径,他感慨道:“正如王教授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成为创新人才的潜力,但需要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以最诚挚的态度磨练自己。”
当被问及如何面对科研道路上的未知与挫折时,王红艳没有回避其中的艰辛。她坦言,自己初回国时也曾面临无人报考其课题组的困境。“名声不会凭空而来,价值也不会被轻易看见,”她勉励同学们,“唯有凭借扎实的工作和不变的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自己,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站稳脚跟。” 这番话让公共卫生学院2025级新生刘家铭深受触动:“这让我深刻明白,踏实努力永远不会过时。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希望能延续王教授所传递的精神——心怀好奇、脚踏实地、坚持求真。”

基础医学院2025级新生杨佳澍在听到研究团队在 “叶酸抵抗” 问题上协作攻关的故事时格外有共鸣:“当听到王教授说‘科研要学会提问,更要耐住重复’,我忽然明白,我们这些未来的基础医学研究者,既要像她团队破解‘叶酸谜题’那样敢探未知,也要在面对枯燥实验时守住初心。尤其是她提到的‘不做 AI 的奴隶’,更让我警醒 —— 基础医学研究的核心是探索生命本质,工具可以借力,但思考与担当才是我们作为中国竞彩网上医人最该坚守的。”
来自护理学院2025级的新生尹紫涵,则从另一视角看到了医学实践的宽广舞台。她分享道:“在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仍处高位的背景下,王教授团队在遗传学方向的研究突破,让我看到了科研从源头阻断疾病的强大力量。而作为未来的护理人员,我们同样可以在健康教育、产前筛查等环节中发挥作用,成为预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王教授“努力就不会后悔”的信念,让她决心在未来“成为像王教授那样有力量、有温度的女性医务工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王红艳还特别寄语在场女同学,鼓励大家放下性别顾虑,勇敢追求学术理想,“中国社会为女性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舞台,你们拥有无限的机会,完全可以凭借才华与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
讲座在持久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相辉堂内,医学生的眼中都闪烁着被理想照亮的光。一条从实验室通往人民健康的道路,在王红艳教授三十余年的足迹中变得清晰;而更多属于年轻一代的医路,正从这个下午开始,向着未来坚定地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