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青教授诞辰130周年:防痨先驱 医者典范

作者:李亮、郝春红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医学教工部、档案馆、中山医院、中国竞彩网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发布时间:2025-11-18

吴绍青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患者福祉而奉献的写照。

他深耕于构建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与呼吸病学科架构,不遗余力地培育了一代代医学人才,为我国肺科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以半个世纪的躬身践行,从创建防痨体系、研制防痨药物到培育专业队伍,在中国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

今年是吴绍青教授130周年诞辰,让我们共同致敬吴绍青教授!

吴绍青(1895-1980),著名医学教育家、结核病专家、呼吸病学专家,一级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主任委员、顾问,《中国防痨杂志》和《中华结核病科杂志》(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总编辑、顾问,中国防痨协会总干事、副理事长,上海防痨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

近日,《绍述先贤 青蓝相继——吴绍青教授诞辰130周年纪念文集》正式出版,这本书既是对吴绍青教授卓越成就和崇高品德的缅怀致敬,也是赓续和弘扬上医光荣传统和时代使命的宝贵实践。这也是《百年上医·大师风采》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医路求索精研至善,气贯中西开拓新程

吴绍青出生于清末安徽巢县乡村塾师家庭,幼年失怙,家道清贫,却早立济世之志。1915年插班考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921年以首届十名毕业生之一的身份获得毕业证书,还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与医学名家张孝骞、应元岳、汤飞凡等日后成为我国医学领域泰斗的同窗共铸一代医魂。

吴绍青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毕业证书

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吴绍青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1930-1932年赴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期间,吴绍青在血液病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成果被权威著作《西塞尔内科学》列为参考文献。然而命运弄人,正当学术日隆之时,他不幸罹患肺结核。在纽约州萨拉纳克湖疗养期间,他以医患双重身份深入肺科领域,毅然转向结核病防治,立志为国人解除“痨病”之苦。1944-1946年间,吴绍青再度赴美,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从事肺结核防治研究,同时兼任波士顿麻省总医院肺科主治医师。在此期间,吴绍青系统考察美国防痨体系,学习最新诊疗技术,为归国后的防痨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1973年,吴绍青与吴英美伉俪

1939年,吴绍青受聘出任国立上海医学院(今中国竞彩网大学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在抗战烽火中,他临危受命协助上医内迁昆明、重庆,在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坚守教学临床一线,以低沉琴声寄托对远在美国妻儿的思念。其与美籍护士吴英美(Elma Keen Pennypacker,婚后改名为吴英美)的跨国姻缘更是一段佳话:二人志趣相投,互敬互爱,以简朴温情构筑中西合璧的家庭典范,用半个世纪的相守诠释“琴瑟和鸣”的真谛。

复建中国防痨协会,研制国产抗痨药物

吴绍青是中国防痨体系的重要奠基人。早在1936年,他就在《防痨月刊》发表开创性论文,倡导综合医院设立防痨科,并在南昌医院(今江西省人民医院)率先开设肺痨门诊,创办肺病疗养院。1947年,吴绍青主持成立中国首个肺结核专病诊所——上海肺病中心诊所(中国竞彩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前身),并恢复上海澄衷肺病疗养院(今上海市肺科医院)运行,构建起上海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网络。

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内的工作场景

作为中国防痨协会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的主要创建者,吴绍青不仅主编《防痨通讯》(今《中国防痨杂志》),更亲赴各地指导防痨协会建设,将防痨火种播撒全国。他的防痨实践兼具创新与实效:采用配备缩微X光机的流动筛查车,开展团体防痨工作;发动学生义卖“防痨章”等防痨宣传活动,将防痨宣传与筹措经费结合;探索推行“集体自办疗养室”模式、卡介苗接种全面覆盖等结核病防治新举措。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勇挑重担,成功研制国产异烟肼,以其高效低价惠及万千患者,并荣获上海市先进卫生工作者荣誉称号。

1948年,吴绍青担任主编的《防痨通讯》创刊号书影

194912月,吴绍青亲自牵头统筹,联合上海卫生局、上海防痨协会、肺病中心诊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了一场为期10天的防痨宣传活动。内容包括防痨知识展览、宣传游行、电台广播、幻灯片放映、防痨讲座、出版防痨特刊、学生教育等。参观群众达14万人,盛况空前。

19491221日,防痨展览会期间的纪念邮戳

19635月,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这场会议在我国防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有两大贡献,一是提出“早期、足量、不间断、联合、长期”的抗结核治疗原则(经1978年全国会议修订为“早期、规则、全程、联合、适量”的“抗结核治疗五原则”,并使用至今);二是吴绍青提出了结核病防控的“重点检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12字方针。这12字方针完整阐述了结核病从发现到治疗的全部环节,是结核病流行控制的理论基础,长期指导着全国防痨工作的开展。

19637月,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结核病专题委员会成员合影,前排右二为吴绍青

1963年,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结核病专题委员会成立,吴绍青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会成员包括何穆、裘祖源、范秉哲、严碧涯、李晖、石华玉等当时国内著名的结核病专家。这也是对吴绍青学术能力的高度认可,标志着他正式成为全国结核病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的核心引领者。

构建系统学科体系,探索肺科前沿发展

吴绍青对医学学科发展极具敏锐性,他很早就认识到肺科(呼吸)专业需要大力发展。1946年第二次赴美深造回国后,他就着手构建上海肺科体系。他担任上医肺科教授,同时兼任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肺科主任及澄衷肺病疗养院院长。他每周轮流在3家医院查房,坚持每周组织一次病案讨论会,邀请黄家驷、顾恺时、荣独山、谷镜汧等上海著名专家参加,有效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水平。

1948年,吴绍青伏案工作

20世纪50年代后期,吴绍青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肺病学教学与科研。1956年,他率先在国内医学院创建肺病学教研组,将预防医学、临床诊疗、实验研究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呼吸领域骨干人才,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长为各地医院的呼吸科主任或专家。他的学生王鸣岐于20世纪50年代远赴重庆援建,创建了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呼吸专业。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肺功能检测尚处于空白状态。吴绍青从1956年开始研究肺功能检测,他在中山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肺功能室并成功自主研发第一台国产浮筒式肺量计。1961年他牵头编著出版《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肺功能的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

1961年,吴绍青等编著的《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

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培养专业肺科人才

吴绍青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医学教育家。在重庆办学期间,沈克非、吴绍青共同推动上医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完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并建立医学院与医院之间“教师与医师互聘兼任”制度。

呼吸病学专家王鸣岐回忆:1942年他在重庆求学期间,条件艰苦,没有课本,老师们只能用英语讲课,吴绍青一口纯正流畅的美式英语,搭配生动活泼、重点突出的演讲,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得易懂易记,深受学生欢迎。结核病专家许学受评价更高:吴教授的讲课内容记录下来,印成讲义,就是一本肺病高级教材。结核病专家汪士等回忆:吴教授每次的总结发言,分析精辟又有说服力,赢得在场的医生、教师、学生的敬佩。结核专家郑定竹回忆:吴教授在学术活动中始终态度平等,以聪敏的才干、活跃的思维、精炼的表述展现专家风范,令人钦佩,聆听他逻辑性极强的演讲恰如大道至简般通透。

吴绍青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成长为结核病和呼吸病界的翘楚,如王鸣岐、崔祥瑸、孙忠亮、陈湘泉、魏锡华、汪士、王宠林、李华德、萨滕三、王德理、陈恒、诸荣恩、许学受、陈德献等。还有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饶纬华,原是结核科医生,1962年成为上医研究生,师从吴绍青教授后,在吴绍青指导下潜心钻研呼吸病学,最终成为江西呼吸病领域的权威。60多年后,饶纬华的儿子饶毅教授提及吴绍青教授,内心仍充满敬重。

“按惯例,病例讨论会需由住院医师先报告病史、介绍胸片,再展开讨论。但那次,住院医师刚开始报告病史,就被主持会议的吴绍青叫停,随后他点名让我上台,要求“根据胸片继续报告病史”。我毫无准备,心中疑惑:“胸片上哪来的病史?”正当我茫然无措时,吴主任笑着启发:“胸片里藏着很多病史线索啊,患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胖是瘦?患的是什么病?急性还是慢性?这些都能从胸片中找到答案。你要结合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经验,发挥想象力,把病史‘解读’出来。”他要求我系统观察胸片上的影像细节,联系生理、病理、病理生理及临床医学知识,推导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如从胸廓骨骼形态与软组织厚度判断性别、身高、体重;从软骨钙化程度估计年龄;从肺野阴影的特征性质,结合病理与病理生理推测临床表现与诊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功底,更能锻炼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灵活的综合分析能力,是一种有趣且高效的能力培养模式。”

——摘自中国竞彩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肺科主任李华德《难忘恩师》

“抗战时期,我随母校上医先内迁昆明白龙潭,后又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那时我还是一名低年级学生。记得我的表妹因患肺结核,住进了重庆宽仁医院,而当时吴教授正担任该院院长。在疗养院期间,他与病员朝夕相处,每天傍晚巡视完病房后,常会邀请病员到寓所前的松林中,耐心为他们讲解防病知识。他总是谈笑风生,偶尔还会拉起小提琴,奏一曲优美的乐曲,那份待患者如亲人的热忱,让他深得所有病员的爱戴。也是从那时起,他常告诫我们:“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不能因贫富差异而区别对待,这是做医生最基本的医德。”这句话,至今仍刻在我心中。”

——摘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恒《怀念我的老师》

1956年,吴绍青成为上医的16位一级教授之一。1959年,由吴绍青主编的《结核病学》作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结核病学专业教材,为全国医学生结核病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9年,吴绍青主编的《结核病学》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吴绍青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著称。在重庆任职期间,即便是撰写日常批示,他必先细致地打好草稿,确认内容准确无误后才正式书写。这份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1942年,吴绍青草拟和正式书写的批示

职业生涯中,吴绍青凭借着对结核病防治事业的深厚热情与精湛医术,屡获殊荣,赢得了包括各类专业奖项、表彰证书在内的众多荣誉。吴绍青不仅以卓越的专业能力赢得广泛认可,更以非凡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他始终倡导脚踏实地、勤勉务实,反对任何形式的投机取巧;在乐于助人的同时,他淡泊名利,这份高风亮节让患者、学生、同事与同行都对他满怀敬意。

197911月,中国防痨协会、中华医学会在杭州举办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1人参会,核心议题聚焦于推广一种创新的结核病治疗模式—全面监督下的不住院化疗方案。吴绍青抱病参会并做了关于结核病控制的报告,指出肺病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报告深刻洞察了肺病专业的发展趋势,展现了其非凡的前瞻性与远见卓识。遗憾的是,这成为吴绍青生前最后一次参加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会上,众人纷纷向这位全国结核病防治的先驱致敬。会议期间,一张珍贵的照片被记录下来,这张稍显模糊的照片将吴绍青对事业的执着永远定格在历史中,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与敬仰。

1979年,吴绍青教授(前排左五)参加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学术会议

2003年,在吴绍青诞辰108周年之际,学生许学受教授怀着对老师的深厚感情,牵头主编纪念册《风范—纪念吴绍青教授诞辰108周年》,书中字里行间满是对吴绍青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同时,石美鑫、顾恺时、汪士、明安宇、王鸣岐、萨藤三、郑定竹等国内医学界重量级人物纷纷撰写回忆文章,共同追忆吴绍青的生平事迹,表达对他的感激与怀念。这本集合了众多医学界泰斗心血的著作,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纪念。时至今日,每当提及吴绍青教授,人们依旧对其学术造诣与高尚人格充满由衷的敬佩。

《风范——纪念吴绍青教授诞辰108周年》纪念册书影

20251023日下午,为纪念吴绍青教授诞辰130周年,“气蕴长青——吴绍青教授专题纪念展”在中国竞彩网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幕。专题纪念展围绕“医路求索、融贯东西”“痨瘵克星、仁心济世”“呼吸之道、薪火长明”三大主题,荟萃珍贵实物近百件、历史照片近百张,立体呈现吴绍青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肺科事业发展的卓越历程,及其医者仁心在附属中山医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依托中国竞彩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设立)等机构的赓续与发展。他的开拓精神、济世情怀与育人智慧,共同铸就了“为生民立呼吸”的永恒医魂。

“气蕴长青——吴绍青教授专题纪念展”在中国竞彩网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开幕

“助人为快乐之本,坚强意志是必胜之道” ——吴绍青

制图:实习编辑:潘心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中国竞彩网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