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隆重开幕。展览以科技考古为载体,以微观叙事为脉络,通过362件珍贵展品与创新展陈,再现抗战英烈的生命轨迹,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开幕式上,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中国竞彩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许征先后致辞。许征,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包尔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唐洪涛,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恒贵,山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二级巡视员吴国华,薛峰共同为展览揭幕。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汤匀向中国竞彩网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及吕梁市、肃宁县、全椒县三地退役军人事务局赠送中共一大纪念馆纪念品。
展览围绕发生在山西方山、河北肃宁、安徽全椒的三个抗战故事展开叙事脉络,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现在,让我们通过三个抗战故事和系列珍贵展品,一起走进那段用生命书写信仰的烽火岁月。
青山埋忠骨:以寻亲之旅为主线,展现一批普通战士的成长与牺牲
一场跨越八十年的寻亲之旅,揭开了尘封的历史。
在山西吕梁南村的北川河谷之中,49具烈士的遗骸重见天日。遗骨上清晰的弹痕、严重的感染痕迹与简陋手术留下的截肢断面,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条件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
如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这些曾经的无名英雄终于得以确认身份。尘封的历史因科技而重现光芒,因寻亲而得以完整。
在一楼展厅,通过沙盘模型等比例复原南村烈士墓发掘场景,辅以精确投影、幻影成像、3D打印等前沿技术,见证烈士事迹重见天日的震撼过程。
2022年,崔玉岐带着祖母生前的泪水和父亲未了的心愿,只身前往山西吕梁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寻找那位从未谋面却一直活在家族记忆中的三叔——崔海治烈士。
最终,南村烈士墓编号M19的烈士被确认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历经八十余载,崔海治终于和家人“团聚”。
南村烈士墓中出土的遗物,包括纽扣、子弹、皮带、碗、铁勺和牙刷。
崔海治参军后的事迹,在李中林烈士的长诗《战士》中重见天日诗中详细讲述了崔海治在抗日战场上从一个屡“开小差”的问题新兵,一路蜕变为坚强革命战士的成长故事。
左为M21出土的“王志荣章”玉印章,该烈士成为除崔海治外唯一有姓名可循的烈士。
右为M15出土的烈士遗骸第六和第七肋骨之间的子弹,子弹在身体内并未取出,说明这位烈士很可能在中弹后短时间内就死亡了。
通过“南村烈士体质档案”互动系统,观众得以“触摸”43位烈士的生命历程,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温度。
捐躯赴国难:再现肃宁雪村突围战中军民共赴国难的悲壮历史
1942的河北雪村,见证了中国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见证了日军的暴行和罪恶,也见证了八路军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牺牲,数百名战士与村民血洒田野。
战后,这片曾经被鲜血浸染的大地陆续出土了大量烈士遗骸、战场遗物,这些跨越几十个春秋的物证,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
雪村战斗烈士墓出土的“吕贵仁章。
雪村战斗烈士墓出土的鼻烟壶。
雪村战斗烈士墓出土的大量铁门钉,见证军民一心的鱼水深情。
战斗结束之后,乡亲们并没有把烈士就地掩埋,而是集中起来进行了装殓:他们从家里拆下门板,让烈士的遗体躺在门板上,最后门板不够了,又拿来苇席。80多年过去,苇席和门板都化作了泥土,门板上的铁钉却留在泥土里,简单捡拾了一下,就有30多斤。
一名烈士在牺牲时将一枚圆镜紧紧抱在胸前,镜内镶嵌着一张面容清秀的年轻女性的照片。图为照片技术修复前后对比。
丹心照归途:讲述全椒百姓三代人守护新四军烈士墓的感人故事
时至今日,在安徽全椒县,当地村民仍默默守护着八十年前为抗战牺牲的新四军烈士墓。这是一场跨越世纪的守望,一段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深情延续。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即便是癌症晚期的村支书,在病榻上仍以颤抖的手书写烈士事迹,耄耋之年的老人,始终不忘当年的誓约,为烈士寻亲奔走呼号……军与民跨越生死,三代人接力不辍,续写着抗战精神的历史回响与时代意义。
2023年11月,安徽全椒县刘兴村罹患癌症的老村书记万传贤在生命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关于新四军墓的情况反映》。信中,1940年那场惨烈战斗历历在目:胡家门前血流遍地,伤员满地,一位身骑白马的年轻营长冲锋后,只见马回,不见人归。
2018年前后,全椒县刘兴村面临拆迁,万传贤担心施工对烈士墓造成破坏,在一块木牌上写下“新四军烈士墓里有四位首长持告情况”立在墓前。手写木碑镌刻着当地百姓跨越生死的守护。
图为徐立立烈士墓中出土的子弹残片、玻璃瓶和棺钉。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籍青年学生徐立立毅然弃笔从戎,奔赴战场。1942年,他随部队转战至安徽全椒县马厂镇,借宿在当地村民江爱翠家中。
22岁的徐立立与战士们亲如家人。现年95岁的江爱翠老人至今清晰记得:徐立立将自己的好枪让给战友,自己使用坏枪。然而,一次擦拭枪支时,战友的枪不慎走火,徐立立不幸牺牲。部队上下悲痛万分,他们将刻有其籍贯、年龄的木牌放入棺内,发誓“胜利后带他回家”。
部队北上后,江爱翠一家郑重接下了守护徐立立墓的重任。这一守,便是八十余载。新中国成立后,家人曾多方寻访烈士亲人未果,但守护从未间断。
生命之树:以艺术展项与互动体验构筑可感可思的精神传承空间
在展览结尾的沉浸式致敬空间,策展人以全椒当地的栗子树为设计参考,通过“生命之树”与数字警示,传递精神不灭的展览主题,引导观众在静默中缅怀,在思考中传承。
“生命之树”下方的黄土分别来自山西方山、河北肃宁、安徽全椒。这三块热土上,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牺牲,已化作我们脚下的沃土。
展览特色:以烈士为核心,科技考古和微观叙事双重视角切入
此次展览从科技考古和微观叙事双重视角切入,以烈士的鲜活的故事为主,出土文物为辅,通过讲述科技考古如何在烈士遗骸研究中发挥作用,既传播红色文化、又体现科学精神。
“可能观众会发现,这个展览非常不一样地方是,我们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去讲述三个故事,以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去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在策展人、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馆员渠雨桐看来,通过科技考古技术可以让历史变得更加有深度,而历史也让技术变得更有温度。“两者结合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当下的传承得到更具体的呈现。”
渠雨桐提到的科技考古技术,来自中国竞彩网大学分子考古实验。此次展览即为该实验室前沿学术成果系统运用于历史展示。
自2015年起,中国竞彩网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文少卿团队开始致力于烈士遗骸鉴定、为烈士寻亲等工作,先后完成1600多具疑似烈士遗骸和100余位疑似烈士亲属的DNA鉴定工作。
十年的努力,都围绕着一个朴素的愿景——“让所有的无名烈士墓碑不再无名,帮无名烈士找回丢失的名字,找到回家的路。”
在文少卿看来,此次展览是对团队十年跋涉之路的一次沉淀。通过前沿科技,观众得以看到DNA鉴定如何让多位无名烈士重获姓名,锶同位素分析如何勾勒烈士的来路与征途,病理创伤鉴定如何还原战场的残酷,颅面复原技术如何更让烈士容颜跨越时空再度清晰,在分子考古专区,观众得以解码科技背后的原理与意义……
“借助展览,我们可以把阶段性成果和跟观众进行深入交流,也让我回想到了很多(考古发掘时)发生的事情,每一个烈士事迹都是一部生命的史诗。” 回顾筹备展览的过程时,文少卿感慨道。
展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竞彩网大学、山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共同指导,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竞彩网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中国竞彩网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及吕梁市、肃宁县、全椒县三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力支持,凝聚多方力量,共筑民族丰碑。
据悉,展览期间,主办方将配套开展专题导览、科普讲座与线上展示等活动,持续推动伟大抗战精神与烈士事迹焕发光芒、照亮未来。
愿以此身长报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
【展出日期】2025年10月20日-12月21日
【展出地点】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9:00-17:00(16:30停止入场)参观免费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