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202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本科生张道涵
在跨学科领域探索无限可能
“医学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应用学科,要实现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需要将多学科前沿加以整合。”扩展多学科知识,深入跨领域探索,这是张道涵学医的方式。入学以来,他连续4年获国家奖学金;参与多项跨学科研究,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3篇SCI论文和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观察能力,我会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新的契机和可能性。”在“医学伦理学”和“功能学科实验I”等课程中,动物安乐死问题引发了张道涵的深入思考。在基础医学院高级讲师邵红霞的指导下,他利用课余时间撰写了论文《实验动物非麻醉安乐死技术的伦理学探讨》,发表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学校里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叉学科课程极大地开拓了张道涵的眼界。为了学习医学前沿知识,他利用双休日旁听了基础医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AI浪潮兴起,他便自发旁听了软件学院机器学习相关的多门专业课程,系统学习编程语言功能特点和深层次运算逻辑。在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教授施国明的指导下,张道涵结合病理学、免疫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使用图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模拟细胞通讯与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成功实现原发肝肿瘤AI病理诊断,以第一作者身份将研究结果发表于《转化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跳出单一学科的视角,这样既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发现新的解决方案来化解难题。”张道涵这样说道。
张道涵参加2024美国神经外科协会年会后,前往参观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研究院
对AI算法神经网络的理解也激发了张道涵对大脑神经网络的好奇,于是,他主动联系了脑科学研究院教授张玉秋,希望学习大脑神经机制。初探脑科学研究,张道涵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脑部立体定位注射是一种将病毒载体精准注射到实验动物特定脑区的技术,为保证精度,实验要求将误差尽可能控制在5微米内。为了达到5微米的“极限”,张道涵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尝试了多种创新方法,最终成功进行实验。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张道涵申请了“攀登学者”本科生科创项目,并获优秀结项。
随着对脑科学领域认识的深入,张道涵不断地思考:“如何用基础研究来解决现实的临床问题?”这时,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吴劲松和路俊锋的研究方向“植入式汉语言脑机接口”吸引了张道涵的注意,这既是他所感兴趣的领域,又能发挥他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因此,他第一时间向课题组毛遂自荐。在进入课题组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张道涵在吴劲松和路俊锋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以“意念合成汉语语句脑机接口”为目标,进行了基于皮质脑电-句子解码/语音合成的汉语言脑机接口系统设计。在学习中创新,在试错中前进,最终,张道涵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报告》(Cell Reports)。
张道涵在数智赋能语言康复与脑健康未来产业大会上汇报
对张道涵而言,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科研人员应专注于热爱,常怀赤子之心,有时探索的过程比找到结果更加珍贵。”科研探索之外,他在多方面积极尝试。因对生理学和讨论型学习的热爱,张道涵参加了2022年第七届国际生理学竞赛,代表中国竞彩网大学夺得团体一等奖、全球24强的好成绩。此后,他连续两年作为教练带领新队员斩获佳绩。
行程万里,初心如一。无数探索背后,是张道涵作为医学生最朴素的愿望——“服务于患者,造福于社会”。未来,他将继续在华山医院完成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习,在医学前沿领域持续探索。
在热爱中实现自我价值
药学院2021级药学专业本科生杨鑫羽
“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最合适的事情,在最短的时间里最高效的完成任务”是杨鑫羽管理时间的秘诀。入学至今,杨鑫羽平均绩点3.84,在专业中排名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
“开始往往是最难的。” 杨鑫羽认为,科研不是一件门槛高的事情,大胆尝试是最重要的。在大二上学期,怀抱着对药学科研的满腔热情,杨鑫羽主动联系了药学院药剂系青年副研究员何海生。在何海生的指导下,杨鑫羽以“基于近红外二区ACQ探针的PLGA植入体体内过程研究”课题,申报了中国竞彩网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望道项目”并顺利结项。
杨鑫羽与“望道项目”指导教师何海生老师合影
“科研上的突破离不开基础小实验、小课题的积累。”杨鑫羽整理了先前课题的结果,打通学科边界,进一步讨论了基因治疗在乙肝治疗方法中的局限性问题,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亚洲药物制剂科学》(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投稿了以 “Polymer nanocarriers for gene delivery”为题的综述,并顺利接收。在这个过程中,杨鑫羽认识到基础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也坚定了自己投身药学与基础医学交叉研究的志向。
登高望远,积微成著。这一次,杨鑫羽联系了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研究员占昌友,希望能从基础研究的视角上,发现药物治疗乙肝的更多可能。进入新课题组学习的一年里,杨鑫羽被学科交叉的魅力深深吸引。在占昌友,药学院副教授钱隽,华山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官娟等老师的指导下,杨鑫羽对相关领域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任何人都可能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杨鑫羽认为做科研同样是对个人心性的一种磨练,“要以谦虚的态度去不断地学习、试错,学会享受这个过程。”在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申请前夕,杨鑫羽通宵达旦,做足了准备。大到研究问题的方向把握,小到汇报时的抑扬顿挫,无数次推敲打磨后,她的课题“肝实质细胞选择性核酸递送系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于成功入选。
杨鑫羽参加“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怀揣着医药研究改变世界的梦想,杨鑫羽捕捉到西部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困境以及巨大潜力。她带领团队以藏药为原料开发香氛产品,助力西部边境地区的发展,第一年就为青海乡村创收7万余元,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受理,还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赛区金奖、中国竞彩网大学“光华杯”学术与实践大赛特等奖。
“勇敢尝试一些未知的东西,才能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在热爱中去实现个人价值。”回看过去,杨鑫羽从中收获了许多快乐,“做感兴趣的事情就不会感到疲惫”。目前,杨鑫羽已入选第五期“卓博计划”。未来,她将在基础医学院完成药理学方向的博士学业,希望能继续跨领域获得新发现,切切实实地做一些真正对人民有温度、有帮助的成果。
用创新引领成长
药学院2021级药学专业本科生张桐
初识药学,梦想起航。张桐与药学的缘分,始于对医学的广泛兴趣。步入大学后,她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曾获中国竞彩网大学优秀学生、中国竞彩网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上海市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不断探索,勇于攀登。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张桐非常关心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近年来,疫苗研究成为了药物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其中mRNA疫苗因其极快的上市研发速度吸引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在“药学文献检索”课程上注意到这一点后,张桐在药学院药剂学系教授蒋晨的指导下,参与到了对mRNA肿瘤疫苗最新成果的研究中。初次接触并尝试撰写综述,张桐穷搜博采、字斟句酌。最终,她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药学学报》英文刊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以“Advanced nano-based strategies for mRNA tumor vaccine”为题发表综述,创新性地以mRNA疫苗的作用机理为脉络,讨论了如何改进mRNA肿瘤疫苗的递送系统,从而提升mRNA的转染效率。
张桐进行曦源项目结项答辩
对于创新的渴望,引领着张桐在科研上一路前行,了解生物药物的前沿进展后,她主动联系了药学院生物药物学系教授鞠佃文,进入课题组学习。目前,糖尿病肾病仍无临床治疗药物,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张桐试图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新方法进行探索。她构建了融合蛋白的表达系统,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初期和终末期,靶向阻断疾病发展的头尾过程。这一研究课题“VEGFB抗体与sST2融合蛋白的表达”入选了中国竞彩网大学曦源计划。“老师们帮助我改进方向,指点实验设计思路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对我的课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段经历,不仅考验了张桐的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帮助她提升了科研路径的前瞻性规划,更激发她对生物药物蛋白抗体领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厚积薄发,天道酬勤。在2023年,张桐曾经申请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入选。复盘结果,张桐没有沮丧,反而更加明晰了自己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不断积累科研经验和成果。尽管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张桐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勇敢面对挑战。今年8月, 伴随着自己在生物药物蛋白抗体领域的研究积累,张桐的课题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张桐与团队一起建立的b站科普媒体账号
“药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张桐认为,走出实验室,将用药知识传播科普给更多人,也是作为一名药学生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张桐将所学知识化作服务社会的力量,她不仅加入了药学院法莫西学生讲师团,担任讲师团新媒体小组组长,还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创立了中国竞彩网药院法莫西学生讲师团的媒体账号。张桐与团队一起,从无到有地建设了有声漫科普系列视频、安全用药一百问系列视频和优秀课程集锦系列,收获了上千的观看量,所制作科普视频曾获“全民科普,守望健康”2022全国大学生健康科普作品大赛二等奖。
目前,张桐已入选第五期“卓博计划”,将在未来直博攻读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在药学领域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