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使命。为更好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中国竞彩网大学把2024年作为“教育教学质量年”,着力提升“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举全校之力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务处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检查,展示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风采。
中国竞彩网大学高分子学科创建于1958年。1993年,高分子科学系成立,是我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首批设立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获评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建立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0年,高分子科学系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育人为本,教研并重
高分子系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包括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年来,引进了8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35岁以下人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教授通过为本科生开课、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科学研究和学术竞赛等方式积极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分子系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建立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实验”“高分子工艺”“生物医用高分子”“光电能源高分子”等6个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推行“传帮带”制度,鼓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子”,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引导教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或教学案例,促进科研和教学的融合互动。
高分子系定期组织师德师风专题学习、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方式,树立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的典型代表,充分发挥模范教师的引领作用,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二、卓越教学,成绩斐然
与时俱进更新优化课程体系。高分子系强化理工融合,完善基础与应用融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夯实高分子专业基础教育,在“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又融入最新的国际学术前沿。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建设“高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等经典进阶课程,满足优秀高年级本科生深入学习需要;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教材课程建设示范引领。“高分子物理”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高分子化学”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高分子化学”“聚合物拓扑结构概论”等课程获评上海市重点课程;“聚合物拓扑结构概论”获评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课程。《高分子实验》教材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高分子物理》教材入选学校首批“七大系列百本精品教材”邀请制项目,《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实验》教材入选“七大系列百本精品教材”评审制项目,均纳入学校“双一流”项目建设。
本研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分子系梳理本科阶段必修课、荣誉课程及研究生一、二年级的学位基础课的知识点和知识模块,遴选出“高等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两门研究生专业核心课作为本研贯通课程,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进阶二路径,开放供大四学生选修,形成梯度明显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自2021年以来,遴选出卓博学员13位。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6篇,除了出国深造的同学外,全部继续在本系攻读研究生。近5年,本科生毕业升学深造率高达80.8%。
高分子科学系本科生培养
三、六位一体,科研育人
高分子科学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树立服务国家意识,着力构建“科研报国、学术诚信、科学素养、学术交流、创新创业、实验安全”六位一体的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切实提升科研育人实效。
1.思政教育春风化雨
高分子系积极推进“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建设工作。系领导班子全面参与,统筹规划讨论课教学大纲、组织集体备课、优化讨论班师资,7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位本科生导师、4位学生辅导员参与学校“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的讨论课授课工作。彭慧胜院士亲自参与“思政大课”专题授课。邀请高分子科学系前系主任、乳液聚合课题组组长府寿宽教授为同学讲述学科发展史,组织学生进行“学党史、践承诺、见行动”实践活动,开展“党旗走进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巡查实践服务活动”,共筑实验安全防线,将思政内容带进实验室。
2.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
高分子系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生产实习、科创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与中石化、上海华谊、金发科技等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实践项目等,推动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的转化应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实践机会,深化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切实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服务国家意识。
3.科创成果熠熠生辉
高分子系积极引导学生紧密关注高分子学科前沿知识与科研动态。近五年来,学生获批莙政、望道等国家级项目27项、市级项目34项。赵毅立同学的“瓶刷状多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多特征尺寸条纹结构的模拟研究”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陆续孵化出“千里电池”“复东生物”“智柔纤维”“丝创骨骼”等一系列精品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总计37个项目获得各项奖励,其中全国荣誉17项(金奖3项、银奖6项、铜奖8项),市级荣誉16项(金奖10项、银奖6项)。
千里电池团队荣获第四届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柔电科技团队荣获第八届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叮咛科技团队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
4.实验平台能级提升
大力提升高端先进平台的服务能级,完成软物质冷冻透射电镜高端表征平台和高能材料与电堆系统测试平台的建设工作,有效解决了生物医药、催化剂、锂电池等多个研究领域中的表征瓶颈问题。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先后完成了高分子加工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更新了24台套高分子工艺类设备,共计158.1万元,实验基地获批国家发改委双创示范基地。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仪器平台拥有96台套、总价值2.1亿元的仪器设备,建成全国最齐全的高分子科学相关领域测试仪器群。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仪器平台
5.建立国际视野下的基础前沿研究培养机制
形成“世界顶尖科学家合作指导、一流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引领性前沿问题国际研讨”的国际化育人模式。邀请M.Levitt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合作指导,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Sargent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H. Dai院士、英国牛津大学P. Bruce院士等为本科生做前沿讲座。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等签订教学合作框架协议,支持“本科荣誉项目”优秀学生赴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或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注重国际培养
四、关注成长,个性培养
1.强化学术专业引领,持续推进“一对一”导师制
在本科二年级专业分流后,按师生比1:1配备导师,为每届本科生班设置1名导师长。导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专业课学习引导、学科进展介绍和科研拓展训练等方面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学业指导与帮扶。目前系内51名专任教师均担任本科生导师。导师的学术专业引领有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2.完善学生个性化管理,服务学生发展需求
面向学生开展个性化管理和服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尽早参加科研实践,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为学业基础薄弱的同学搭建与任课老师、导师、同辈榜样的交流平台,协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缺补漏;通过院系特色文化建设、班级建设等方式,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优秀学生采访
赵毅立
【2024届本科毕业生,本系卓博,2023年国自然青年学生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获得者】
高分子科学系是追求真理的乐土,不仅可以收获专业知识的“术”,也让我们得以求索真知、探索科学的“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剑锋老师讲授的《高分子物理》课程。李老师在授课时始终坚持在黑板上手写公式推导,从基础概念到复杂模型,层层深入,将深奥的高分子物理知识解释得既清晰又易懂,强化了我们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的缜密性。
高分子系在我的科研之路上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与帮助,丰富的学术资源与浓厚的学术氛围也激励我不断向前探索。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系里的老师们都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感,细致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使我不断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在科研实践的背后,认真负责的教务老师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确保我们可以专注于学术追求,为我们的科研旅程保驾护航。
赵毅立
方辉
【2020届本科毕业生,硕士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现就职于华为】
高分子系的本科培养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的合理多样,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可以“自由”发展,兼容并包各种对未来规划路径不同的学生。高分子系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专业实践的机会,我们本科学习期间就可以参访行业企业,听专家、学长的讲坛分享,使我们对学科、对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
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专业课是高分子化学实验,也是在这个课上,我认识了对我走上科研之路帮助较大的王国伟教授。在他的引领下,我开始深入进行科研活动,并逐步进入他的实验室,后来也在王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后续的各种科研课题,包括自己的毕业设计。
方辉
顾思怡
【2023届硕士毕业生,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金奖获得者、2022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
高分子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其魅力在于其无限的可能性与包容性。在这里,学生可以跨越学科的界限,广泛吸收各类知识,将所学转化为一个个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高分子系师资力量雄厚,且老师们教导有方,兢兢业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俞麟教授,他是我的导师,也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他的化学实验的课程中,是他带领我从理论学习阶段到切实的科研实验阶段,也是他亲自指导我踏入科研的殿堂,教会我如何穿梭于文献的海洋,如何用科研的视角审视问题,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得益于学校与院系的鼎力支持,我有幸参与了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我亲眼见证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够造福社会的实际产品,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抽象的知识累积,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商业价值的强大动力。
顾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