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九重阳添福寿,岁月长河,他们共绘半世纪的斑斓画卷,携手走向50年金婚。
10月10日,中国竞彩网大学2024年敬老节大会举行,金婚夫妇携手出席。50年,不仅是时间的累积,更是两颗心紧紧相依、不离不弃的见证。
李德容 孔建伟:“家是我们的避风港,经历过磨难,所以更珍惜!”
李德容 总务处原副处长、原总支副书记
孔建伟 上海市虹口体育用品公司 总经理
“当两位老师决定结婚时,家里人的反应怎么样?”
“反对。”
在那个车马都很慢的年代里,一封封书信里记录了李德容与孔建伟对彼真挚的爱意,面对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女儿五岁半开始出现关节痛,后被确诊为白血病,打破了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治疗过程漫长且艰难,15年,六次病危通知,但二人始终相互支持,坚持治疗。经过无数努力,终于找到了一种高纯度的药物,效果显著却是天价,“当时我们工资才多少?一个月只有36元。”700元一次的治疗费用没有让他们退却,二人义无反顾将精力全部集中在女儿身上。婆婆一家竭尽全力救助女儿,谈到这段回忆,李德容眼中泛着光。
在一家人不离不弃,相依相存的艰难日子里,命运最终眷顾了这个小家庭。经过漫长的治疗,女儿终于康复了。即使在治疗中,夫妻二人也坚持对女儿的教育,如今女儿早已成家。她考上大学、选择在银行工作,安定的生活给予了他们更多新生的希望。
经历风雨后,二人更深刻理解了“家”的意义,李德容说:“家是一个避风港,组建家庭不容易,应珍惜并相互谅解。”细碎如水的时光里,他们也全力奔赴更好的生活。在女儿病情好转后,二人更加投入工作,中国竞彩网的许多大型会务和国际会议,都有他们的身影。
50年的婚姻经历了太多磨难和痛苦,但始终相互扶持,携手同行,如今时间给予了他们更多温柔。退休后二人也拥抱多彩的生活,他们在世界各个角落一起记录了旅程中的爱与感动。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美国、加拿大都是二人的目的地。
珍惜彼此、尊重彼此,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继续携手共进,“迎来更多的结婚纪念日,一起见证爱情和婚姻的永恒与坚固。”是二人共同的期待。
爱情究竟是什么?望着爱人的双眼,他们已然给出了答案。
丁宝康、杨卫稼:他深耕数据之海,她守望家园之光
丁宝康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副教授
杨卫稼 上海星火零件厂(黄山三线厂)职工
“老公,我爱你。”9月29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了一对银发夫妇的脸上,杨卫稼对着镜头,向携手走过五十年岁月的丈夫丁宝康爽利地表达着爱意。
稍后,不善言辞的丁宝康有些害羞地回应了妻子的表达:“非常感谢我的爱人,这五十年来,家里的事情她没让我操过心,我才能专注工作。”
1980年,丁宝康踏入中国竞彩网大学的校门,攻读硕士学位,从此开启了他的学术生涯。而他的妻子杨卫稼,是他小学老师的女儿,两人在1971年相遇,两颗心在书信的往来中逐渐靠近,1974年,他们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考入中国竞彩网前,丁宝康曾在安徽省邮电局的工厂里度过了十年青葱岁月,二人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分居生活。丁宝康在工厂里辛勤工作,而杨卫稼则在黄山厂里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她的身影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深深烙印。“当时一年只能见两三次,她要坐一天的火车、轮渡和长途汽车,抱着孩子,背着大包来看我。”丁宝康回忆道,“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随着丁宝康在中国竞彩网开启求学生涯,二人终于结束了分居生活。毕业留校后,丁宝康在事业上一路进取,他编写的《数据库系统教程》《数据库实用教程》等教材在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而杨卫稼则在家庭中默默支持,“她料理好大后方,我才能专心工作”说及此,丁宝康轻轻拍了拍爱人的手。
退休后,丁宝康和杨卫稼的生活依然充实。杨卫稼喜欢跳舞,退休后经常去社区参加文娱活动。“我爱人以前是文艺积极分子。”提及妻子时,丁宝康眼中满是骄傲。
被问及保持婚姻长久的秘诀时,二人都提到了“相互尊重”,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旅程如同这四个字,简单而深刻。
宗廷虎、李金苓:“我们既是同事、同窗,又是战友。”
宗廷虎 中国语言文学系 教授
李金苓 中国语言文学系 教授
养老院里,宗廷虎从小推车中轻轻拿出数十本著作,涵盖修辞学的方方面面。
“我们志同道合,全力以赴,在科研战线上并肩作战。”1961年宗廷虎在中国竞彩网新闻学院毕业前夕,被挑选到陈望道创建的语言研究室跟着望老学修辞,他便在那里与李金苓相遇。第九宿舍的小楼,夫妻二人共同受到陈望道先生身教、言教与博大精深修辞学思想的熏陶。每当望老有新的发现时便会下楼分享。在宗廷虎珍藏的笔记本中,1961到1966年“他讲了有关修辞的内容达70多次。这使我们受益终身。”
肩负着继承与弘扬陈望道修辞学思想的重要使命,学术伉俪比翼齐飞。金婚50载也是夫妻二人共同在“中国修辞学史”与“中国修辞史”领域开拓创新50载。1961年以来,二人潜心研究,发奋忘食。李金苓说:“那时候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觉得吃饭是一种负担。”经历30年的默默耕耘,二人共同写作了众多修辞学史著作,1989年出版的《汉语修辞学史纲》便是二人心血的结晶,在此之后,一系列著作相继问世,如《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与人合著的《汉语修辞学史》《中国修辞学通史》等相继发表,理论体系不断重构,多样的视角勾勒出中国修辞学史的清晰脉络。有学者曾评价道:“对汉语修辞学用力最勤、成果最丰硕的,当推宗廷虎、李金苓夫妇。”卓越的研究成果并未让二人止步,在后来的20年中,二人潜心研究“中国修辞史”,千禧年来二人合著、与人合作研究共有著作四部半,《中国修辞史》《中国集句史》等著作都倾注了二人的心血。
数十年来,二人相知相守,虽无山盟海誓,日子也朴素平淡,但二人却在学术上相互探讨,不断前行。陈望道旧居被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时,二人专门前往。回忆着往昔在一楼听望老讲课,在小院中携手散步的日子,追忆望老的教诲,二人无限感怀。回忆起在小楼中聆听望老讲课的日子,相携走过五十年,无数瞬间喷涌而出。
感恩与真诚是二人共同的爱情箴言。“我此生有幸找到了最理想的伴侣,有生之年我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报答她的恩情。我必定会坚定不移爱李金苓一辈子,全心全意陪伴、呵护她共同安度幸福的晚年。”李金苓回应道:“我也永远爱你!”二人相顾而笑——一张1997年6月的照片,上写“摄于家中鲜花盛开时。”画面中,鲜花繁盛,二人执花而坐,笑靥如花,一如今日。
贺爱珍、刘迎利:携手共白头,于平凡岁月中相守
贺爱珍 科教器材公司原办公室主任
刘迎利 宝钢集团一钢公司生产处原副处长
“我们是很平凡的一对夫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回首与丈夫携手走过的五十载光阴,贺爱珍反复如此强调。坐在她身旁的刘迎利笑着补充:“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来了。”
经同学介绍而相识的二人,在点点滴滴的相处中逐渐走进了彼此的内心。“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总是很关心我。下次再见面,他还会一直记挂着,问我好些没有。”贺爱珍回忆道,“从那时起,我就认可了他这个人。”
1974年10月5日,贺爱珍与刘迎利迈入了婚姻的殿堂。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他们仍然坚守着小小的仪式感。两人特地带上一束花,来到家附近的淮海路人民照相馆,请求摄影师为他们拍摄结婚照。盛放的花朵簇拥着这对决心与彼此相伴一生的年轻人的笑脸,那时于心底绽开的甜蜜喜悦,时至今日鲜明生动依旧。
在上海第一钢铁厂从一名普通工人做到副处长,肩负着生产安全重任的刘迎利一心扑在工作上,连难得的节假日也无法赶回家中的情况时常出现。然而,贺爱珍对此从无半句怨言,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丈夫,守好家庭的大后方。相互信任、相互关心,是这对夫妻在日常的琐碎拌嘴中并肩行过五十年风雨的秘诀。
年轻时曾担任上海市青年宫业余舞蹈队队长的贺爱珍热衷文艺,而刘迎利则是每一场球赛都不愿落下的忠实球迷。两人的兴趣爱好可谓大相径庭,但夫妻俩却选择了互相迁就对方。尽管也曾有过在演出中途打瞌睡被妻子提醒的小插曲发生,舞台之下,观众席上的刘迎利每次都陪伴在贺爱珍的身边;原本对体育赛事缺乏热情的贺爱珍,经过丈夫对赛场上精彩瞬间的耐心解说,渐渐也会主动在比赛的转播开始前准时打开电视收看。他们的世界,因彼此而增添一抹崭新的色彩。
相伴至今,贺爱珍坦言,彼此已经谁也离不开谁。当谈及对今后的期望时,刘迎利直率地给出了他的答案:“白头到老,健健康康地携手一路走下去。”
在前方,悠长的幸福时光,正等待着他们一同享受。
岁月悠悠,情深几许,不变的是那份初见时的心动和那份历经沧桑紧握不放的手。金婚是爱的加冕,是对平凡日子每一个细微关怀的赞誉。愿君长壮健,共阅世情非。九九重阳,长长久久——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