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准确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12月1日,中国竞彩网大学举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座谈会暨集体备课会。中国竞彩网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会上强调,要发挥“三线联动”优势,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会议由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裘新主持,党委副书记许征、副校长陈志敏出席会议,理论专家宣讲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博士生讲师团和“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等参加。
焦扬强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牢统一思想的“定盘星”,全面准确深入宣讲全会精神。按照“七个讲清楚讲透彻”的要求,把全会精神讲准、讲活、讲透,引导广大师生和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自觉,意气风发走向未来。挖掘思想理论的“富矿带”,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论研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论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任务。要依托“两大工程”、整合全校研究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推动学校相关学科发展,积极主动开展对外宣介和国际传播。用好百年党史的“教科书”,推动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材。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讲好党的领导这个最大道理,讲清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优势是党的领导,引导师生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补足中国革命历史“营养剂”,把全会精神化为强大动力。全校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同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同深化巡视整改、统筹发展与安全、落实立德树人和“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围绕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理论专家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红凛、经济学院教授石磊、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吴心伯交流学习体会。
吴晓明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历史时,明确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这一进程基本主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联系。从实践基础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创新和飞跃,以特定社会历史现实为基础,与百年中国的历史实践发展和转折相联。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基础,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为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深入、现实的学术研究,在学术化、学理化和专业化等方面,对时代问题和挑战做出深刻理解和积极回应,更好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历史性进程。
刘红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九届六中全会学习要树立正确的大党史观、大历史观,要求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而不拘泥于某一件事、某一个小的问题、一个细节,要从成功当中汲取经验,从失败当中吸取教训。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一个主题是百年奋斗,一个主线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条红线是党心民心,一个主调是政治。在学习宣传宣讲六中全会精神时,既要遵循“七个讲清楚”,也要把握核心要点。既要立足当下,讲清楚“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的问题,也要立足长远,讲清楚“为了什么,继续什么”。对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记忆,他从六个方面做了数字化理解与解读。
石磊表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各项实践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是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各阶段的实践,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成分,与时俱进地创新总结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他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划分了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阶段。党在伟大实践和伟大斗争中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也贯穿于上述四个阶段。理论创新围绕道路、制度、价值体系和实现方式不断拓展、深化和系统化,是党始终保持强大领导能力、自我纠偏能力、适应变化能力、应对挑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的重要原因。
张涛甫指出,《决议》体大思精,意义深刻,理论性极强,思想含量甚大。准确、系统的理解是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意识形态的政党,这一意识形态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真理的优势、理论的优势转化为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者,要学习好、宣传好六中全会精神,用专业能力做好解读、传播工作。以主流媒体的六中全会报道和言论解读为重心,分析主流媒体是如何做好全会精神的“翻译”工作的,进行必要的话语转化和信息解读,实现政治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对接,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结合。
郭定平表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上,过去曾经制定了“两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第三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决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着重总结新经验,二是着重强调新时代,三是着重开启新征程。《决议》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擘画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决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宏观指导纲领,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概念创新、理论体系创新、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吴心伯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注重积极塑造我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形象。新型大国则包括发展理念、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创新。崛起的中国在理念、发展道路、对外行为上不同于历史上的许多大国,这个不同是由它的政治制度、历史经历、文化传统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理念上体现出一个进步大国的形象,在行动上体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外交风格上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国的形象,从而使得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形象更加鲜明。